有理数乘方教学反思(2)
时间: 03-27
作者:徐婷
栏目:反思
二、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主要强调它的运算,所以特别注意有理数乘方符号法则的教学。法则是: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是正,是0,负数的 正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 偶数次幂是正数,教师教学时强调做乘方时先确定符号再计算,如 =4.
三、教有理数综合运算时应该强调运算顺序。即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同时注意教学生的书写格式。分清与的区别。注意–5的平方与1/2的平方的书写方法。
四、注意讲清有理数乘方中的常见错误。 如 ,的区别。前者是表示2的平方的相反数,后记者是表示–2的平方,写法不同计算的结果不同。同时分清分数的乘方的书写。与分清小数的乘方的书写有理数乘方是在乘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运算,要结合乘法来教乘方。同时讲清楚区别与联系
篇四:有理数乘方
首先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了预习展示加反馈模式进行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此我做了如下工作:
一、精心设置教案,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准备。
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精心设置了三组习题,把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题型上,让学生探索、归纳、感受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二、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合作探求知识。
预习课时,以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参与指导并适时点评各组学习情况,以此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讲过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后,感想颇多。我分别从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归纳有以如下:
一、好的方面
1.引入较好,设置游戏: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5次后,应该有多少张?并提出疑问,若折叠n次,应该有多少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首尾呼应,整个知识的逻辑性较好。刚开始的时候我设置游戏: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5次后,应该有多少张?若折叠n次,应该有多少张?在学习完乘方后已经能解决了,而我接着提出疑问: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5次后,其厚度为多少?对折20次后,其厚度又为多少?你了解这个数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我教了用计算器求乘方后再来解答这个悬念,做到了首尾相呼应。
3.整节课有高潮,有气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学生讲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和解答悬念都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回答问题有热情,积极参加讨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不好的方面
1.学生展示时不够流畅,知识点没点到位。为此,在学生展示时我经常强调提示知识注意点。
2.学生展示题时有错误,说明小组内学习时组长检查不到位,今后注意。
3.在讲负数或者分数的乘方一定要加括号时,不应该在拓广到负数或者分数去掉括号后该怎么计算。
三、教有理数综合运算时应该强调运算顺序。即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同时注意教学生的书写格式。分清与的区别。注意–5的平方与1/2的平方的书写方法。
四、注意讲清有理数乘方中的常见错误。 如 ,的区别。前者是表示2的平方的相反数,后记者是表示–2的平方,写法不同计算的结果不同。同时分清分数的乘方的书写。与分清小数的乘方的书写有理数乘方是在乘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运算,要结合乘法来教乘方。同时讲清楚区别与联系
篇四:有理数乘方
首先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了预习展示加反馈模式进行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此我做了如下工作:
一、精心设置教案,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准备。
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精心设置了三组习题,把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题型上,让学生探索、归纳、感受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二、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合作探求知识。
预习课时,以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参与指导并适时点评各组学习情况,以此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讲过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后,感想颇多。我分别从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归纳有以如下:
一、好的方面
1.引入较好,设置游戏: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5次后,应该有多少张?并提出疑问,若折叠n次,应该有多少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首尾呼应,整个知识的逻辑性较好。刚开始的时候我设置游戏: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5次后,应该有多少张?若折叠n次,应该有多少张?在学习完乘方后已经能解决了,而我接着提出疑问: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5次后,其厚度为多少?对折20次后,其厚度又为多少?你了解这个数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我教了用计算器求乘方后再来解答这个悬念,做到了首尾相呼应。
3.整节课有高潮,有气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学生讲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和解答悬念都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回答问题有热情,积极参加讨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不好的方面
1.学生展示时不够流畅,知识点没点到位。为此,在学生展示时我经常强调提示知识注意点。
2.学生展示题时有错误,说明小组内学习时组长检查不到位,今后注意。
3.在讲负数或者分数的乘方一定要加括号时,不应该在拓广到负数或者分数去掉括号后该怎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