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时间: 03-26 作者:丁雨洁 栏目:反思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崔峦老师的:“要返朴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是我本堂课所追求的目标。总想让孩子们朗读、感悟、提升;总想让他们可有所得,充实大脑;总想让他们在简单中获取;总想……
  有了太多的希望,也带来了不少的遗憾:课的容量太大,应该删繁就简;朗读引导不够深刻;教师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四:

  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不是亲人,可是她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中的这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