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假期记事
寒期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单位值班。我在那里写完作业后,妈妈叫我先独自去奶奶家,她等值完了班再去。这可是我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啊!妈妈给我画好了路线图,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激动地出发了。
我按照妈妈给我画的路线图向奶奶家走去。来到街上,天气暖融融的,真有点阳春三月的感觉呢!我心情愉快地走过了三个路口,来到了寨上大桥。寨上大桥横跨蓟运河,站在桥上向下望去,隆冬时节厚厚的冰面已经变成了一层薄薄的“迎春冰”,不由得让人觉得春天正在悄然来临。
从桥上走下来,到了下桥的拐弯处时,突然我感觉自己的脚下踩着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黑皮钱包,它的上面满是灰尘。我望着钱包,有些不知所措地想:这是谁丢,还是故意扔掉的呢?里面会不会有很多钱?里面会不会有危险的东西?要不要捡呢?……我迟疑了片刻,还是弯腰捡起了钱包。我看也没看里面,就用妈妈给我画路线图的纸包好后,放入了书包里。
我忐忑不安地向奶奶家走去。我一边走一边想:这钱包会是谁丢的呢?怎么处理这个钱包呢?
一会儿,爸爸下班了。他了解了情况后,通过那张名片上的电话联系上了丢失钱包的阿姨。这才得知,这个钱包是被小偷偷走的。本来钱包里是有600元现金,一定是可恶的小偷拿走里面的现金后,把设有密码的银行卡和购物卡连同钱包一起扔掉了。
经过我们一家人的努力,钱包又回到了主人的身边。那位阿姨非常感动,一个劲儿地道谢,一个劲儿地夸我。听着别人的赞美,我的心里特别快乐。
篇二:寒假趣事
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不知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延续多少年,本人已无心考证。从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后,鞭炮就霹霹叭叭的没有断过。遥遥的还能听到邻村的鞭炮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到天明,鞭炮拉的越响越急,整个世界都仿佛沉浸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之中。黑漆漆的天空,礼花绽放,一闪一闪,仿佛是被人撕扯的黑绸布。土地仿佛也要被带起来,跟着一起颤动、舞蹈。
放鞭炮是孩子们的乐趣,现在还能清晰的记得孩提时代的事情。每到大年三十晚上,提前让妈妈把新衣服准备好,放在床头,准备早上起来穿。一年难得做一次新衣服,穿新衣也是很能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更让人兴奋的事是准备早早地起来拾鞭炮。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孩子的鞭炮都是大人买的,摔炮、拉炮、捏炮、礼花等什么都有,不操心没炮放。那时候一家一户的都是买个一千二千响,算是应应景,那顾得上孩子们啊!但再穷也抹杀不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孩子们总能找到他们的娱乐所在。
头天晚上把鞭炮放在火炕上焙一焙,以免鞭炮受潮、拉不响。过去的人讲究多,这鞭子不响,说不一定来年会走背运!如果大人不讲究的话,在放的时候可以偷偷地截下来一小段,拆开来,留着以后慢慢放。但那个时候大人很少让孩子们这样做。
无奈只有三五个同伴,提前商量好,早上起来先把自家的鞭炮拉了,然后再相互结伴一块儿去拾别人家放完没响的鞭炮。那场景,像一幅图,现在还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东边邻居鞭炮响了,赶快跑到东边,穿着新衣服,摸着黑,西边谁家鞭炮响了,赶紧的,跑向西边,大半个村子,几乎让我们跑遍了,三五成群,也不知道害怕,记得那时候没有月亮,天很黑很黑,村子里没有路灯,跑到各家各户院子里才会看到有电灯明着。好冷好冷的天,跑得全身出汗,透过灯光可以看到每个人头上都在冒着白烟儿。天亮了,每个人的衣服兜子里,都装得鼓鼓的,满满的,一边相互炫耀着收获,一边在嘴里诅咒着某家大人的抠门,竟把鞭炮放在大荆条篓里拉,这损招真想得出,害得我们没炮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