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力量演讲稿(3)

时间: 01-21 作者:何嘉丽 栏目:演讲稿


篇三:梦想的力量演讲稿

  最早读到报告文学《我的中国梦》,是在1月9日早上的六点钟。这些年,我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必读《人民日报》。一口气将文章读下来,心中除了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以外,还有一种异物卡喉、身处真空的压抑感和窒息感。这种感觉的来源在哪里?在反复研读了几遍之后,我才知道,是《我的中国梦》。这篇文章的思想构架像两条铁轨横穿我的心脏:一条是罗阳的成长经历,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为了“中国梦”一路走来的一名共产党人的不容易,甘于奉献,坚持不懈和默默付出,泪水和着汗水,艰辛和着毅力,压抑感来源于此;一条是主人公罗阳亲自参与航空母舰舰载机试飞的过程,情节环环相扣,气氛紧张跌宕,再加上研发实验过程的风险和不可预料,窒息感来源于此。
  然而,当顶住了压抑感和窒息感之后,《我的中国梦》留在心中和脑海的,是一种无穷大的能量,让我的每一个血管开始膨胀。
  其实,“梦”这个字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具象和物化的。《我的中国梦》用鲜活的实例和感人的故事,解释了什么是梦,什么是“中国梦”。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承认,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是躺在床上想出来的,不是红口白牙说出来的,空谈无用,实干至上。李炳银老师说,捧读这篇佳作曾两度落泪。我深有同感。当文章将主人公紧锣密鼓、密密匝匝的一件件工作计划用寥寥数笔展现出来的时候,我落泪了。在民族尊严面前,在国家事业面前,如此超负荷的工作量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它展现了,在“中国梦”的道路上,那些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国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读到罗阳看望母亲,却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时,我被感动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的包容、慈爱和伟大,更看到了一个为了梦想而孜孜奋斗的共产党人的艰辛;当读到罗阳的遗体经过母亲窗前的场景时,我再一次落泪。短短的197个字,字字含情,句句传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舍弃自己的“小梦想”,顾全“中国梦”这一大梦想的伟大,一个为了“中国梦”而鞠躬尽瘁、坚持不懈、患得患失的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留给我们的是心痛,是惋惜,是振奋,是力量。
  作品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题材的力量,大题材才会有大手笔、大成就、大影响。《我的中国梦》,不仅具有史诗般的审美价值,而且在对社会现实的干预价值,或者叫政治价值上,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一方面,《我的中国梦》在恰当的时期传递了中国的正能量,一方面也说明了,报告文学这一特有的文学形式在现实状况下的作用和价值。我觉得,这篇优秀作品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首先,《我的中国梦》就像一剂超能量的振奋剂。他带给我们的,是怎样更大的发挥我们自身的价值和作用,用文学这一载体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其次,这篇作品抓住了与每一位读者“梦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朴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流行的两首歌曲,一首是《我的中国心》,一首是《龙的传人》。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哼唱起这两首歌曲的时候,依然激情澎湃。为什么,因为它始终在表达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我的中国梦》和这两首歌曲一样,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再者,是作者的力量,如火如冰,作者如火的热情呕歌与如冰的情感压抑的交织,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具有冲击力的情感和热情,增添了作品的生气和活力,冷静具有了开阔的视野和理性的魅力。
  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后讲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或许没有如此的宏伟抱负,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在大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摆布好、使用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字。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我的中国梦》,让我们领悟到了梦想的力量、责任和担当,它激励我们,让大无畏的精神和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的思想鞭策着我们,脚踏实地的为了伟大的中国梦想,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奋勇前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