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总结(10)

时间: 11-06 作者:李梦婷 栏目:总结

三、开展教研组长培训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切实提高校本研修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研组长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区的教学质量,从2009年9月开始,教研室组织为期一学年的全区初中、小学(幼儿园)教研组长培训活动。培训范围广、时间长、内容丰富,在形式上,分“通识培训与学科专题培训”。下半年,举办了以“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黄岩区初中、小学(幼儿园)教研组长首期通识培训,来自全区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研组长近260人参加了培训。邀请了五位省市内知名专家,宁波市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褚树荣,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所所长朱跃跃、仙居县教科所所长张志伟、奉化市居敬小学副校长邬亚军、奉化市岳林小学教导主任林兴锋作了《基于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的策划与实施》、《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基于小课题研究的启示》、《教研活动的策划》、《校本研修成于制度始于行动》、《校本研修——学校文化品牌走向》五场报告。这些报告,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经验。专家们朴实的话语、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让教研组长们切实感受到: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课题研究不再距离遥远,教研工作课题化切实可行;只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加强#p#副标题#e#对教研活动的策划,就能开创学校教研工作的新局面。分学科分别举办了2次培训。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抓手。全面建立了初中、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科学性”、“开放性”、“客观性”、“激励性”、“可比性”的原则,体现“从起点看变化,从基础看发展”的理念。借助这一评价体系,较为准确衡量各类不同学校之间教学水平的差异,较为准确地预测高考可能取得的成绩,促进校际平等竞争机制的形成,调动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参与提升教学质量竞争的积极性。

建立了区教研室、教研片、中心校三级抽测体系,对小学教学质量尤其是及格率和后30%学生的质量进行监控,根据抽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建立比较全面的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今年对全区小学六年级、九年级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抽测和分析。并召开了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

五、努力推进教研方式的创新

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升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下半年,教研室提出了“创新教研模式,改进教研方式,提高调研实效”的工作思路,旨在通过“学科教研员下校蹲点,开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开展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方式,倡导教研员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参与基层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及时了解学校教研动态,解答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种改“面”为“点”的蹲点调研方式,不仅创新了调研模式,加强了研训结合,提升了调研效果,而且充分发挥了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为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先后组织教研员和部分学科指导教师赴宁溪初中、院桥初中、南城中心、北洋中心和高桥中心等5所中小学集体蹲点调研。蹲点调研特点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明显:一是前期准备足,调研前教研室多次组织教研员集中讨论,多次与学校沟通,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调研方案。二是听课范围广,一般听课涵盖面达70%以上。三是互动评课多,组织每一个学科教研组开展互动式评课。四是示范作用大,4位教研员和3位区学科指导小组成员分别开了7节示范课。5位教研员分别在调研学校为全体教师和青年教师作了专题讲座,每一位教研员在教研组内为教师作了小专题讲座。五是情况了解全,每到一所学校,都要召开多场次师生座谈会,有时还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的课题进行了现场指导。调研期间,教研员深入学校,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进教师中间,观察课堂教学的变化,了解教师的教学常态,倾听教师所思所想,全面了解学校管理、日常教学、教研活动情况,多角度多方位地帮助学校诊断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普遍好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