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院工作总结(11)
三、科学规范寄养儿童的服务管理工作
在省、市民政部门和社会爱心团体的支持和帮助下,以“民政资助,社会力量投入,村委会基建,寄养站使用,福利院管理”为运作模式,先后投资90余万元,在临猗寄养服务站所在地角杯乡西张吴村建成了孤残孩子的温馨家园“儿童之家”,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扭转以前无办公地点,无活动场所的被动局面。“儿童之家”建成后,功能设有孤残儿童活动室、康复室、特教班、阅览室、洗澡间等,健全了配套设施,增加了绿化场地,改善寄养基地的主要干道,优化了环境,硬件建设进一步增强,为寄养孤残儿童提供活动、康复、医疗、特教等多项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依托临猗寄养站“儿童之家”,采取分散寄养与集中学习康复的模式,以“家庭护理、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为突破点,加强工作宣传,注重寄养家长培训,定期走访评估养育状况,使孤儿的学习与康复得到保障。截止目前,共寄养儿童108名,其中临猗寄养站84名,稷山12名,城市寄养4名。
在寄养孤儿服务方面,为41名孤残寄养儿童办理残疾证,邀请省荣军假肢中心的工作人员为20名寄养儿童配装了康复器具,先后送党运茹、党运欢在北京培训技能,为以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四、逐步提高院养儿童科学养育工作
围绕“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逐步提高院养儿童科学养育工作,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每日准确填写《儿童成长记录》,每个班组认真记录《交接班簿》,按工作流程进行精心护理和训练,定时喂奶水和喂食,儿童寝阳光、干净、整洁、保障了护理服务和质量的落实。在膳食方面,合理安排食谱,每周一变;定时定量给孤儿加豆浆,营养餐,保证服务对象生活改善和养育质量的提高。
为了给重残孩子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养育环境,在芮城老院投资建设的1500平方米的“爱心家园”,今年7月份启用了。福利院采取“家庭单元养育”模式,制定了规章制度,配备了空调、家具和生活用品,招聘了3个“爱心家庭”,入住19名重残孩子,目前“爱心家园”房间干净整齐,孩子院里闲庭散步,逍遥自在,运行正常。“爱心家园”的启用改善了重残孩子以往在楼里空间狭小,不能活动,气味大,死气沉沉的局面。
在孩子的成长方面,不管是院养还是寄养的孩子,每逢重大节日和“六一”儿童节,我院都进行系列活动,今年六一儿童节,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专程到临猗寄养站为孤儿表演节目,送上生日蛋糕。3月份组织20名大龄孤儿参加洛阳一日游活动,7月份组织15名轻残儿童参加太原“带给我希望”夏令营活动,这些活动为孤残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
2012年,按照程序,认真做好弃婴的接受安置工作,符合条件且手续齐全的,及时办理入院登记,填写《新入院儿童登记表》,截止年底,共接收弃婴30名,上户29名。
五、扎实推进轻残儿童的送养工作
今年以来,加强涉外送养工作,认真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记录儿童的成长过程。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包括每天孩子生活饮食健康记录,每季成长照片记录。客观真实的反映孩子的情况,为孩子尽快回归家庭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注重补充资料的连续性。孩子的成长报告、身体状况表、体检表、照片以及孩子日常生活视频。定期更新及时补充,使拟收养家庭了解孩子的最新动态。三是注重反馈孩子成长信息。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拟收养家庭提出有关孩子身体状态、健康问题等疑点,我们通过收养中心及时反馈孩子的信息。一年来,共回复各种邮件110余封。四是注重做好送养前的准备工作。采取看望孩子,给孩子过生日,以及收养前的心理心理疏导等手段,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收养前的恐慌期。为每对国外收养家庭准备精美的儿童相册,制作带有中国山西运城字样的香包,得到收养家长的一致好评。五是注重配合涉外部门的协作。办理涉外送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涉及的程序多,部门多,我院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涉外部门积极合作,保持良好的的关系,随到随办,确保孩子如期办理手续。全年共完成送养孩子21例,上报孩子资料9例,公告孩子资料26例,完成涉外体检15例。全年我院开通美国、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瑞典、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西班牙、丹麦10个收养国家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