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论心得体会(5)

时间: 08-29 作者:胡春 栏目:心得体会


篇五: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心得体会

    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理论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主观意义上的总结,正确的理论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应是人类认识自身,了解自身,人化世界的最先进的思想阵地。然而,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样一点:唯有经受得起现实考验的理论,才是先进的理论,才是对人类有用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社会历史性的理论。
    那么,如何才能将理论化作“有用的理论”呢?换言之,如何将理论化作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发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真正经受得住考验的,恰恰是在经受住了现实革命和建设实践之后完成了自我完善的理论。恰恰是这样的理论,才拥有了跨越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顽强生命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就有着这样神秘而又不可替代的力量呢?我们认识到,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一个意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真理完整地反馈于人的大脑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主观能动地对象化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性的意识也带进了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当中去了。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理论相对于绝对真理的相对失真。
    那么我们要如何克服?我们发现,实践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真理的阳光从不畏惧冬日的冰霜,实践可以将理论中的种种谬误统统暴露无疑,并将人类理论的探索带回到唯一正确的轨道上来。实践是人类找到自身精神与客观真理的唯一契合点的唯一方法,是人类完美解决理论缺憾的不二法门。
    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生产生活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整个世界被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将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生产生活都列入思考的领域之中去,而这两者的主次又是有所不同的,物质生产生活的人类一切事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有着逻辑的先在性,因而物质生产生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后我们才可能来解决精神生产生活的问题。
    我们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核心。这一科学认识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存在即物质层面的人类社会进行考察,从中探索出人类社会在基础层面的发展规律来。我们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正是这个道理。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讲物质,并不是要我们对意识有所偏废。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承认这样一点,即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类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力。在如此巨大的历史推动力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人类的精神生产生活置之不理,不闻不问。由此看来,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生产生活乃是辩证统一的,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
    科学的唯物论,决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决不能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否则,便不能科学认识到,认识对人类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实践,理论,主观,客观)
    “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有着深刻的见解,即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言之,人具有社会性,而不是神学意义,理念意义,抑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因而,社会性对人而言,有着本质上的要求,即人无法脱离社会历史的进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