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2)
篇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围绕关键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展开。“栽花赏花”是情感河流的源头,10岁的儿子就像刚播种的花草苗儿嫩嫩的、纯洁可爱,他顾不上休息,在小岛上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不仅给小岛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更是他深爱父亲的体现,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美好的鲜花留给别人,这种情感很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为了体会儿子的这种爱父情结,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大胆地展开想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看着满院种下去的各种各样的花草,儿子的心里会说些什么。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儿子爱父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美丽的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不仅高尔基欣赏到了,同学们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也似乎欣赏到了清香溢满园的鲜花。“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高尔基,看着满院的鲜花,你想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话匣子打开了,父子亲情自然流淌。我让同桌合作表演父子之间的对话,学生的兴致异常浓厚。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并结合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的一种崇高的父爱。
此时此刻,我觉得对“写信教子”的环节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对“美好的东西”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写信时,我引导学生要将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写具体,写深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不要泛泛而谈,只写空话、套话。
篇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这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文章内容简短,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是教学生学会付出,学会奉献的最好范本。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背后浓浓的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读代讲 体会父子亲情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如,教“儿子忙着栽花”这一片段,师引导:“儿子来到父亲身边后,他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说说读书收获。接着师再引导:“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儿子爱父亲?”指名学生读书,其他学生找重点词。当学生找出“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语时,再问:“从这些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已的感受读这一段。
再如“赏花”部分,我让学生想象当高尔基站在院子里时,看着满院的花草,他的心情会怎样?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高尔基现在的愉快心情及满足感?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评价,最后全班齐读。在学生不断的练习中,高尔基愉快的心情及满足感自然而然地就出现在了学生的朗读声中了。
2、联系实际 感悟“给予”
让学生联系实际来感悟文本,把自已的情感带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与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最佳途径。如,高尔基给儿子的那封信中,他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对儿子的爱升华到更宽泛、更崇高的境界。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给”,什么是“拿”,我启发学生先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已的感想。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同桌说一说我们自已的哪些行动或行为算是“给”。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已对“给”和“拿”的理解。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一种‘给’。”也有学生说:“我在班上做好班里的卫生也算是一种‘给’。”“在公交车上让座也可以称作‘给’。”更是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插嘴抢道……在七嘴八舌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突破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3、展开联想 拓展练习
读书贵有新得。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所悟到的内涵来指导自已的行动,提高自已的思想觉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本学期,针对学生习作水平低的情况,我年级组确定了“立足文本,拓展读写”的研究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能联系所学知识,写下自已的所感所悟,通过多动笔以提高自已的写作水平。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提出了要求:“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教育的用心良苦,如果你的父亲也给你写了这么一封信,面对父亲的谆谆教导,你打算怎么给父亲回信?”先让学生联系信的内容说一说,再要求学生把自已的想法以回信的形式写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写信的格式。在学生们的回信内容中虽然没有看到很出色的文采,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对“给”和“拿”的深刻体会,知道付出比索取快乐。
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虽然已经很好地突破了课文中的重难点,但有些细节我还是没有注意到。
1、课文的内涵挖掘得还不够。如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但在教学中,我用在理性上的分析稍多了一些,相反在情感的渲染上少了一些,还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2、在儿子种花部分,我只是抓住了儿子的行动,而忽略了儿子的内心想法,如果以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儿子要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通过内心想法的挖掘,学生可能就更能体会到儿子对父亲浓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