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由一句话作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但上下来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时间上安排的不恰当,导致课程匆忙结束。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太多,抓的要点太多,应该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可是,我认为,这篇课文处处都是重点,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把前面的“为什么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以及“谈迁受到打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两方面理解透彻了,才会深刻体会到谈迁这个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才会体会到信念的伟大力量。
在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导有误,本人没有吃透教材,这是最不应该的,本段描写谈迁的三幅图,是在谈迁写成《国榷》之后他为了书的真实性而去考察的。并不是,他还是在写这部书。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太碎,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我在一步步牵着学生走。我想,如果设计几个大问题,让学生找词句、谈体会,会更好。时间上也能节约一些。
总之,这节课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时间,让最后应该出彩的地方变得暗淡无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抓重点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篇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文的字词教学中,我突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训练。这是从低年级就开始的一项练习。可是,到五年级,甚至六年级学生也未必能熟练掌握。教学“家徒四壁”一词,我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可是学生的答案还是:谈迁家里穷得只剩下墙壁。没办法,我引读了课文内容:谈迁家里穷得——买不起书,穷得——小偷无物可偷,穷得北上奔波时穿了——,穷得只有——一盏孤灯……所以课文中这个词是形容——谈迁家里十分贫穷。“家徒四壁”是夸张的说法,并不是说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这时我小结:在课文中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意思,不能照着词典里的解释生搬硬套。后来,在理解“崎岖”和“坎坷”两个词语时,我先请学生谈词典中的本意,再说说课文中指什么?(谈迁写史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艰难困苦,十分曲折)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几组数字。并引导学生将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等数字,我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着谈迁不知查阅了多少史料,不知亲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复查证,反复修改,这“6”字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心血啊!从中学生感受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我让学生思考:从“104”、“428万4千”中,你又有什么感悟呢?通过交流,他们知道了这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对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读着这些数字,我们不禁对谈迁肃然起敬。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以上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