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时间: 08-11 作者:聂强 栏目:反思


篇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外聘教师公开汇报课活动,通过我精心的准备以及刘老师和全组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活动,并
    且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就这节课做以简单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利用cai课件演示:公鸡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处理教材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 、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
    这一课的难点我通过课件这一直观工具解决。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堂的拓展部分,我训练学生整合资料,仿写诗歌。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模仿诗歌编一编。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