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夏天的二字词语

时间: 03-28 栏目:词语大全
初夏
【解释】夏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夏。
【出处】唐孙逖《奉和四月三日上阳水窗赐宴应制得春字》诗:“今日逢初夏,欢游续旧旬。”

孟夏
【解释】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
【出处】《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

季夏
【解释】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
【出处】《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仲夏
【解释】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
【出处】《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炎夏
【解释】酷热的夏天。
【出处】三国魏曹植《离缴雁赋》:“远玄冬於南裔,避炎夏於朔方。”

盛夏
【解释】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出处】《吴子·料敌》:“盛夏炎热,晏兴无閒,行驱飢渴,务於取远。”

苦夏
【解释】苦夏就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体温在37℃--37.4℃之间波动)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苦夏其实并不是病,不过严重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以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消除苦夏症状。所以,多食瓜果可以度苦夏。

立夏
【解释】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五月五、六或七日。
【出处】《逸周书·时训》:“立夏之日,螻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热乎
【解释】亦作“热呼”。热。与“凉”、“冷”相对。
【出处】孙芋《妇女代表》:“我把这饭再坐锅里去,等你大哥今晚赶到家了好吃热乎的。”

热呼
【解释】亦作“热呼”。热。与“凉”、“冷”相对。
【出处】孙芋《妇女代表》:“我把这饭再坐锅里去,等你大哥今晚赶到家了好吃热乎的。”

滚热
【解释】形容非常热。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你有甚事疾忙奏,俺无那鼎鑊边滚热油。”

灼热
【解释】炽热。
【出处】鲁迅《野草·死后》:“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

炙热
【解释】炽热。
【出处】清杨炳《农夫叹》诗:“日如火,火繖初张避犹可;日如汤,炙热之势不可当。”

炽热
【解释】极热,温度极高。
【出处】吴辰旭《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您把笑声投进炽热的炉膛,钢花怒放,铁水奔流!”

火热
【解释】火似的热。常用于比喻极热,很热。
【出处】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如今伴着一个秀才,是西川成都人,好不缠的火热。”

赤热
【解释】酷热,极度炎热。
【出处】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可会,脱赤热。”

焦热
【解释】犹酷热。
《淮南子·兵略训》:“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

沸热
【解释】滚热。
【出处】汉东方朔《七谏·自悲》:“身被疾而不閒兮,心沸热其若汤。”

炎热
【解释】犹炎暑。气候极热。
【出处】汉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酷热
【解释】极热。多指天气。
【出处】《敦煌变文集·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正酷热天须扇枕,遇严凝月要温床。”

暑热
【解释】盛夏时期的炎热。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水以充肠,以支暑热。”

燥热
【解释】犹炎热。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

毒热
【解释】指酷烈的暑气。
【出处】元杨载《太古雪》诗:“回中避暑时,持用消毒热。”

闷热
【解释】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躁热气闷、不畅快。
【出处】茅盾《子夜》三:“午后,满天乌云,闷热异常。”曹禺《雷雨》第一幕:“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

郁热
【解释】闷热。
【出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收种》:“《氾胜之书》曰:‘种伤溼鬱热,则生虫也。’”

燠热
【解释】炎热;闷热。
【出处】《周书·王褒传》:“江南燠热,橘柚冬青;渭北沍寒,杨榆晚叶。”

烦热
【解释】闷热,使人烦躁。
【出处】唐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寧君躯。”

湿热
【解释】潮湿闷热。
【出处】茅盾《追求》三:“空间是重淀淀的铅色,湿热的南风时时吹来。”

溽热
【解释】湿热。
【出处】《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时盛暑溽热,移斋园亭。”

温热
【解释】微热;温暖。
【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 分页 >>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