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 02-16
作者:周嘉辉
栏目:反思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可怕的是,到后来连学数学的信心也没有了。我一直很困惑……
自从2001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2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可以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我们的老师现在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可怕的是,到后来连学数学的信心也没有了。我一直很困惑……
自从2001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2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可以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我们的老师现在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