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反思(3)
时间: 02-15
作者:熊宽
栏目:反思
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举手,等待老师提问,68%的学生不举手,等待老师随即提问。45%的学生喜欢听别人插嘴,但自己不怎么插嘴,还有39%的学生不喜欢插嘴,认为插嘴会影响听课。对于老师的提问,49%的学生认真思考,等待别人回答。这些都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思想上比较被动,只愿意听,不愿意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说错或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学识浅薄而感到没面子。也有部分学生胆小、封闭、害羞心理存在。
1.2学习上被动,缺乏发问的习惯
调查显示57%的学生不会对教材质疑,认为教材不会错。42%的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没有怀疑。传统教育下,教材、教师是权威,答案只要一个。课堂上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答”,而不是“学问”,所以,对于课堂上理解不透彻的知识,有52%的学生课后从不找老师探讨。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所存在的怀疑,有29%的人因为太忙了,不了了之。这也反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淡薄。长久下来,学问学问变成学答学答。
1.3教师引导不够,问题氛围不浓
在第二题调查中“你现在的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吗?”有32%的学生选了“有时”,18%的学生选了“偶尔”。这反映了我们的地理老师对于问题设计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问题教学耗时长,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要求,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过多的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设计上表现出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想背离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漠不关心。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营造学生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但在很多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怕学生提问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课堂上学生只有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二是学生有心理顾虑:如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失去了寻找、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个教学环境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2.1.1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与平等交往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同学、教材看法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
2.1.2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提问,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能提出问题就是参与创造,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2.1.3改变地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不愿问到乐问、由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2.2创设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