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家访心得(2)
时间: 11-29
作者:谢静静
栏目:心得体会
家访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现在孩子家长普遍工作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有些家长无法参与到我们的家访活动中来,我们教师也无法得到部分学生具体的信息反馈。很多孩子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大多比较溺爱,学生放纵习惯了无法适应学校有规章制度的教育生活。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我们全面了解了受访学生及其家庭,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这次家访中,虽然在他们家逗留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让老师与学生与家长的距离更加贴近了!
篇三:一年级家访心得
又是一个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又一批小苗苗。既是学校的要求,也是为了配合教育局“千校万师家访日”的活动,更是了解新班级的需要,我在8月27日至8月30日这段时间里走访了我班几乎所有孩子的家。虽然每年都有家访活动,但是今年的感觉似乎更不一样。这不仅是因为接手一个全新班级的新鲜感,更多的是我在家访活动中有了一种对建设和谐家校关系的领悟。
家访的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降临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不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每一位学生,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当然也了解到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为我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班级集体,乃至于促成一种家校通力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提供了原始积累。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现在学生的家庭状况差异非常大,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非常深。
虽然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都可以,家庭组织和关系也比较健全,但还是有很多让人担心的地方。比如我班的沈萍同学,父母双方都是不识字的。他父母原本有一个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可是不幸出车祸死亡,于是他们就又领养了沈萍。家里面还有一个奶奶,父母年纪又都比较大了(四十多岁),所以都比较宠爱她。这样的环境对她的成长显然是有影响的。还有姚书蕾同学和王孝文、王孝伍两兄弟,家里都分别还有姐姐,年龄相差也不大,父母又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造成整个家庭的贫困。同样的,还有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比如顾家豪同学的妈妈在杭州开衣服店,而父亲又常年出差,他长期和爷爷生活造成了性格上的偏差,比较“野”。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
二、老师和家长的坦诚沟通,互相信任和协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平时我与学生的交谈中,知道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极少照看、督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做起教育工作来也相当的简单、随便甚至粗暴。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我们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当然在与家长聊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孩子在家的一些异常表现,(与学校表现截然相反的)得到了这些信息,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能对症下药。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好好地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因为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完整也是不可以的。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我们全面了解了受访学生及其家庭,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这次家访中,虽然在他们家逗留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让老师与学生与家长的距离更加贴近了!
篇三:一年级家访心得
又是一个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又一批小苗苗。既是学校的要求,也是为了配合教育局“千校万师家访日”的活动,更是了解新班级的需要,我在8月27日至8月30日这段时间里走访了我班几乎所有孩子的家。虽然每年都有家访活动,但是今年的感觉似乎更不一样。这不仅是因为接手一个全新班级的新鲜感,更多的是我在家访活动中有了一种对建设和谐家校关系的领悟。
家访的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降临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不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每一位学生,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当然也了解到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为我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班级集体,乃至于促成一种家校通力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提供了原始积累。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现在学生的家庭状况差异非常大,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非常深。
虽然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都可以,家庭组织和关系也比较健全,但还是有很多让人担心的地方。比如我班的沈萍同学,父母双方都是不识字的。他父母原本有一个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可是不幸出车祸死亡,于是他们就又领养了沈萍。家里面还有一个奶奶,父母年纪又都比较大了(四十多岁),所以都比较宠爱她。这样的环境对她的成长显然是有影响的。还有姚书蕾同学和王孝文、王孝伍两兄弟,家里都分别还有姐姐,年龄相差也不大,父母又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造成整个家庭的贫困。同样的,还有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比如顾家豪同学的妈妈在杭州开衣服店,而父亲又常年出差,他长期和爷爷生活造成了性格上的偏差,比较“野”。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
二、老师和家长的坦诚沟通,互相信任和协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平时我与学生的交谈中,知道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极少照看、督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做起教育工作来也相当的简单、随便甚至粗暴。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我们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当然在与家长聊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孩子在家的一些异常表现,(与学校表现截然相反的)得到了这些信息,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能对症下药。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好好地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因为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完整也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