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自我鉴定(3)

时间: 10-28 作者:蒋旺 栏目:鉴定


篇三:远程教育自我鉴定

    为期几天的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使我获益非浅。特别是就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走向和谐交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由于受考试功利性目的的影响,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不能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走向和谐统一。这样的教学往往使单纯的语言训练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在缺乏情感体验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致使教学得不偿失。通过培训,我体会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回家又看了《散步》教学课例,更明白了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现将此范例写出来,并就此谈谈我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认识。
    课程导入:出示课文插图,问:“你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读图、听说以及联想能力,又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了一家人的和睦、温馨,并且,还有学生能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交流(在洪水时父亲背起了奶奶,妈妈背起了我)。
    检查课前预读:请学生用一句话谈谈对此文的初步感受。进一步整体感知,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一、四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体现浓浓的亲情。”学生找出了“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等写人、叙事、写景的八处句子,找出了“摸”“背”“熬”“铺”四个词语,师生对句子进行了理解交流,对四个词语进行了揣摩、品评,甚至替换、比较。这样,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对句子词语的理解紧紧扣住了“亲情”。教师此时不失时机地说明:要想准确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语言,往往需要通过语义的表层,透过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才行。教师还引导学生对四处句子进行了朗读,尤其对“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教师点拨学生要结合说话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要带着情感去读。这样,读是带着情、融着理去读的,而不是机械割裂地读。另外,教师还有两处设疑:“母亲身体不好,还要她出去散步,万一她摔了一跤,不是把好事变成坏事了吗?这行为不是多此一举吗?”“菜花、桑树、鱼塘太平常了,为什么母亲一眼望过去,就决定要走小路呢?”这样的讨论是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魅力。
    二、再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有更深沉的含义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抓住了尾句“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母亲、儿子和妻子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教师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问题:1、“我”是一个什么年龄层次的人?2、“我”对母亲和儿子承担着哪些使命和责任?3、为什么说一家三代人就是整个世界?使学生们认识到“中年人尊老爱幼”,“中年人肩负着使命和责任”,“三代人构成了生命的轮回”等比较深刻的话题。这样,使语言训练在更深理解的层面上做到语言与思想内涵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品味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体现的情感,还应该挖掘书语言的言外之意与意外之象”。
    课尾写作训练:用四幅图片拓展生活中的“亲情”,让学生书写曾感动过自己的亲情点滴。这样,使语言训练在“运用”的层面上达到语言与情感的融合,实行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有效拓展与迁移。
    此课例在读写听说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熏陶等方式非常和谐地实现了“亲情”的价值取向目标,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之上的,是通过语言训练完成的,颇有浑然一体、融会贯通之效。
    因此,我们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语言这个工具,有目的,有方向地实施人文教育,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交融,使语文真正变成“大语文”。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