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挑战的演讲稿(3)

时间: 12-12 作者:赵强 栏目:演讲稿

但是,正是无休止的挑战,使我牢牢地抓住了一些机遇。我先后成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市 教师基本功大赛冠军、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获得者,以及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和全国律师资格获得者……世纪之交。正是我的而立之年,回望身后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我也深深懂得:处在这个瞬息万变、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里个人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世间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短暂的、只有思想、道德和精神才是永恒持久的,前面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我……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你讲的这些不是自吹自擂吗?不!我只是想通过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的经历向外界证明:江苏的职工是开拓进取的职工,是敢于发出挑战并迎接挑战的职工,是永远的挑战者!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让我们用全部的赤诚和智慧,去迎接改革路上方方面面的挑战,去迎接新世纪暴风骤雨的挑战,让我们江苏在挑战中去拥抱新世纪的辉煌! 


篇五:

在开始我的演讲之前,我想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诸位中有多少曾经参加了托福、gre考试或正在联系出国?我想再接着请问这些同学:你们为什么要申请出国?其实,同样的问题我在北大曾问过许多人,得到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就是要寻找个人生活的道路,这就不由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也是许久以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而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曾经创造出那样辉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却始终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为什么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47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却始终无法占据一个令人信服和位置?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封建儒教思想对科学技术的束缚,如果我们把这一切归结为旧的政治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淡薄,那么我们仍然无法绕过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十七年了,外部环境宽松多了,我们与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被无情地扩大了。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将如何去迎接来自21世纪的科技挑战? 

前几天,我拜访了刚刚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的北大化学系教授刘忠范老师。刘老师今年35岁,两年前从日本回到北大工作。在日本的刘老师,被誉为是最有希望摘取诺贝尔化学奖的青年学者,然而刘老师却放弃了被提名的殊荣,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当我问起他时,他深思了一会儿,说:“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要使我们民族真正实现第二次腾飞,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是的,科学的确没有国界,但科学家一定要有祖国。我确实有机会长期留在国外,然而,我再一次选择了祖国,我属于这个地方,这里有我的梦想、我的青春、我的师友,在国外,我总是对这一切魂牵梦萦。我必须回到这里,正如自由的鱼儿总要回到赋予他生命的源头。我只能从这里再出发,再向前。为了祖国,我可以舍弃一切!”同学们,听了这朴实无华,但却感人至深的话语,你的感想又如何呢?其实,在北大,像这样的学者,像刘老师这样的年轻人,不知道又有多少!北大经济学院的萧琛教授放弃了世界银行的高级职位,一家三口局促于中关村的斗室之中。他说,我不后悔;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毕文容教授在接女儿的途中被车撞倒,女儿天真地问:“妈妈,咱们的汽车呢?”她说,我不后悔;哲学系的赵敦华教授,在比利时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启程回国,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的他也说:我不后悔!是的,他们都没有后悔,只因在他们的心中,从来都深藏着一份信念、一个精神、一种魂魄!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定是桑梓之地的崇拜者,对故国土地执着深沉的眷恋,使他们产生忧患难忘的情怀。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译《沙恭达罗》中那首著名的诗“你无伦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正如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这不正是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的那些可敬的学者们的最好的写照? 
为你推荐